去色的藝術

在這個色彩喧囂的花花世界裡,要有意識地創作黑白照片,可以透過一種視覺的減法去完成。以我在今年的「2025-365」拍攝項目中的 [D75 初春之晨 ] 為例,色彩的缺席非但沒有削弱場景的力量,反而放大了它的幾何結構以及光影的戲劇性,讓觀看者直視照片的本質,而不會被「天空是什麼顏色?」的那種想法去干擾左右。這張 [初春之晨 ] 的本質是什麼?就是透過天空與水面的明暗對比,利用木樁的幾何排列結構來突出水面的平靜效果,最後要表達的就是初春之晨的那一份寧靜的感覺。

波士頓初春之晨
圖一:初春之晨

在拍攝這個照片的那一刻我就已經計劃好要把色彩去除,心裡早就做出了擁抱灰階的決定。這個在拍攝時就定好了的想法,讓我得以在拍攝的前期就有意識地簡化掉複雜的色彩視覺信息,專注在拍攝場景裡面的基本構成元素:水面,木樁,右邊的房子,天空與水面地大小比例等等。透過有意地去「忽視」色彩,我得以專注在形式、質地、光線和陰影的表達——這些才是我眼前的場景的視覺敘事的基石。這就是「去色的藝術」。

本文主要是探討這種「去色的藝術」的幾個我常用的方法——嘗試著去看穿色彩的喧囂,忽視色彩的存在,專注於場景固有的色調關係和結構元素,負空間的利用,後期處理的幾種技巧。多加練習我們就可以培養出更敏銳的洞察力,創作出不只是色彩抽離的影像,而是一些引人入勝有獨特詮釋的作品。我們甚至於能夠揭示那些更深層、經常被忽略的真相。


1. 減去色相的干擾:揭示形式與質地

你可能知道——我們的眼睛和大腦,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通常第一個反應就是「它是什麼顏色?」或者是「它的顏色對不對?」顏色好像就是一個很強烈的磁鐵,第一時間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想想看,一朵鮮紅色的花在綠葉堆裡,你的目光是不是會先被那個紅色吸引過去?在彩色照片裡,顏色常常是主角,因為它能傳達情緒、辨識物體,但有時候,它也可能是一個「干擾」,它不但可能讓我們沒那麼容易注意到畫面裡其他也很重要的東西,它更有可能影響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本質。

sunrise
圖二:2025年第一個日出

就像圖二這張攝於葡萄牙里斯本的日出作品,照片的本意是捕捉天光乍現那一刻的清明與期盼。若保留原始的色彩,整張影像將被橘黃的晨光覆蓋,色彩雖美,卻會削弱畫面中剪影所營造的靜謐張力。轉為黑白後,色彩退場,構圖與光影反而更加被關注,那道曙光的微亮與前景的深沉暗影,更加讓人感受到日出前那短暫而純粹的等待。

當我們選擇用黑白來呈現一張照片,其實就是刻意地把「色彩」的音量調低,甚至乾脆關掉。這時,畫面中那些平常容易被色彩掩蓋的元素——例如形狀、線條、質地的凹凸,以及光影之間的流動與分布,便會被悄悄地喚醒,浮現在眼前。

與彩色不同的是,黑白影像讓我們必須透過灰階的層次、黑與白的對比,甚至微妙的陰影過渡,去「閱讀」畫面的訊息。就像在看一部電影時,如果你突然把聲音關掉,你會更專注在演員的眼神、動作、表情和姿態。那是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一種更純粹、也更專注的觀看方式,就像回到默劇的時代,當一切都安靜下來,真正有力量的東西,才會被看見。

當然,色彩本身也是一種抽象的「形式」(form)。對比強烈的色彩同樣能構成視覺節奏,為畫面帶來張力與結構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色彩的強烈訊號有時會干擾觀者對畫面其他元素的感知。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選擇黑白時,就是在刻意地移除那些容易分心的形式,讓照片回到它更本質的樣貌。


2. 簡化敘事:專注情感與本質

除了幫我們看清楚形狀和質地之外,黑白攝影還有一個很特別之處,就是它常常能讓照片的故事變得更「純粹」、更有力量。如上所述,顏色可能會提供太多額外的資訊,分散了我們對照片核心情感的注意力,可能讓我們去聯想到別的東西,影響觀看者對情境或人物情緒的直接感受。

賽道旁的加油聲
圖三:波士頓馬拉松

從上面圖三這兩張照片的對比可以明顯看出,畫面所要傳達的是前景那位賽跑者與左側觀眾之間的擊掌互動,一個充滿情感與能量的瞬間。然而在彩色版本中,其他跑者身上鮮明的衣服顏色會不斷地吸引著你的視線,無形中稀釋了這個畫面的主旨。轉為黑白之後,這些色彩干擾就自然的被消除了,讓觀者專注在那個短暫卻動人的接觸時刻上。

但當顏色被抽掉後,畫面就像被「淨化」了一樣。我們開始更專注於照片要表達的情感。黑白攝影把那些「裝飾性」的東西拿掉後,就留下最能觸動人心的「情感本質」。

就像老子的道德經說過:「少則得,多則惑」,色彩多(則惑)有時候反而會讓我們分心。


3. 負空間的力量:讓留白發聲

在攝影構圖裡,我們常常會聽到「負空間」(Negative Space)這個詞。簡單來說,負空間就是畫面裡除了主體以外留白 (empty)區域的地方。負空間的作用是在主體之外創造一個留白的環境,而且這個留白的大小一般都會比主體大,好讓觀看者將注意力更加集中於主體內容。在這裡要注意所謂的留白區域,指的不是「白色」的空間,而是一些「空白」的區域,它可以是任何其他顏色,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留白區域的大小一般都會比主體大很多。

Duck
圖四:迷失在飛雪中

在彩色照片裡,雖然負空間可能因為本身的顏色(比如一片藍天、一面紅牆)而呈現出自己的個性。但在黑白照片裡,負空間的力量卻變得特別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更重要、更有戲劇性!為什麼呢?因為在黑白的世界裡,負空間不再只是單純的顏色背景。它是不同程度的灰色、可能是純粹的黑、或者是耀眼的白。這些不同層次的灰階變化,即使再微小,也能為負空間帶來豐富的層次感和高對比度。當我們的目光被畫面中高對比的主體吸引後,這些「留白」的負空間,其實也在默默地跟我們「說話」,用它們的色調、用它們的邊界、用它們與主體的構圖關係,來強化畫面的氛圍、引導我們的視線,甚至是帶動起一種情緒,比如空曠感、孤獨感、或者是一種寧靜。

所以,下次當你拍黑白照片時,除了關注你想拍的主體,也試著去發現那些圍繞著主體的「負空間」。想想看它和你的主體形成了怎樣的對比?這個負空間的形狀本身有沒有意思?這些看似空無的地方,在黑白攝影裡,其實充滿了無聲卻強大的力量。


4. 預視化作為減法:看穿色彩,看見本質

拍攝精彩的黑白照片,其實不是在後期處理時把彩色照片變成黑白這麼簡單。很多時候是在你按下快門之前就已經開始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預視化」(Pre-visualization)——攝影師在按下快門之前,腦中就已經想像著畫面變成黑白後的樣子。這個預視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減法練習」。

當我們站在一個色彩繽紛的場景前,大腦會習慣性地去識別和處理這些顏色。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一張黑白照片,我們就需要主動地把注意力從「顏色」轉移去尋找那些在黑白世界裡發光的元素。我們可以更少地關注「這朵花是什麼顏色?」,反而是會問「這朵花的亮度是怎麼樣的?它和背景的明暗對比大嗎?光線在它的花瓣上創造了哪些陰影和亮部?」

這個預視化的過程需要練習。你要學會辨識不同顏色在後期處理中黑白轉換後大概會變成什麼樣的灰色調,比如紅色和綠色可能變成差不多亮度的灰色,反而失去區別,藍色又會轉變成什麼顏色,你也應該去尋找畫面中最強烈的明暗對比、最明顯的灰度對比、最有趣的陰影形狀、最能展現物體輪廓的光線方向、以及那些能靠光影表現出來的細微質地變化。這時候,畫面中的主體和負空間就不再是靠顏色區分,而是完全由光線決定的色調來界定。

我們不妨想想:色彩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能確定主題真正的顏色是什麼嗎?如果無法確定,又何必執著去還原它的色彩?我們習慣認為天空是蒼蒼的青色,這似乎是無庸置疑的常識。但莊子在《逍遙遊》中問:「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這個發問挑戰了我們對「眼見為實」的信任。他提醒我們,所謂的「真實」,往往只是特定條件下的表象。我們又何必執著於主題的色彩?既然連天空的顏色都未必能確定,堅持去還原色彩本身,又有多少意義?

還有個老方法:下次當你拿起相機,打算拍一張黑白照片時,試試瞇起眼睛看,只看大塊的明暗關係,光影結構和形狀。這種有意識的「減法」預視,能幫助你在一開始就判斷這個場景適不適合拍黑白,以及如果拍黑白,哪個角度、哪種光線能最好地呈現出你想要的效果。


5. 後期製作中的減法:精煉與凸顯

最後一個重點:「後製中的減法」。一張照片從相機裡出來,還需要一些「處理」,才能真正達到我們想要的黑白效果的感覺。後期處理的軟件很多,我一般都是用 Adobe Photoshop,或者 Adobe Camera Raw。在後製軟件裡,我們可以做的「減法」可多了。首先,最直接的當然是裁剪去除不必要的東西,像是畫面邊緣分散注意力的雜物、人物臉上暫時的瑕疵,或者背景裡突然冒出來的礙眼元素。把那些會讓觀看者分心的東西清掉,讓主體和你想表達的核心更乾淨、更突出。看看下面的原片與經過剪裁,移除,調明暗的後期處理的比較。

圖五:原片處理前
Goose
圖六:原片處理後

更精妙的「減法」,則是在色調和光影上的調整。我們可以透過調整不同灰階的亮度、對比度,甚至是用「加亮減暗」(Dodging and Burning)工具,局部性地讓畫面某些區域變亮或變暗,以此來引導觀看者的目光,強化畫面的結構感、戲劇性,或是將我們想要傳達的情緒進一步放大。

即使是看似簡單的「轉成黑白」這一步,在後製裡也有很多選擇(例如使用不同的轉換方式或調整不同顏色的灰階表現)。我們選擇性地減去某些顏色原本的「亮度影響」,讓畫面的黑白過渡更符合我們的預期,比如讓藍天變暗、讓紅色的物體變亮等等,以此來調整畫面中的色調對比,確保形式和質地能夠最好地呈現出來。所以後期處理中從物理上去除雜物,到微調光影引導視線,再到控制色彩轉換的細節,後製裡的每一步「減法」,都是為了讓你的黑白影像更加純粹、更加有力。後製不僅是技術操作,更是延續前期理念、進行最終「減法」的藝術過程。


「去色的藝術」就像是回到老子說的「見素抱樸」,看見事物最原始、最樸素的樣子。黑白攝影剝去色彩,就讓我們更容易看見畫面裡那個「素」和「樸」—— 人物最真誠的情感和處境的本質。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